pkpm框架结构建模步骤
软件: pkpm
PKPM框架结构建模步骤可分为以下五个核心环节,具体如下:
一、输入结构整体模型
轴线输入 2根据建筑平面图输入结构轴线,注意尺寸为 中心线尺寸 而非外轮廓尺寸1。需根据上一层平面布置增设次梁,且仅当楼层板、梁、柱构件位置、截面、材料及层高完全一致时,方可归并为同一标准层。
二、生成网格并定义构件
网格生成与命名 通过“网格生成”功能完成结构网格划分,并对轴线进行命名。
构件尺寸估算与定义
梁 :主梁高度按 h=18∼112lh = \frac{1}{8} \sim \frac{1}{12}lh=81∼121l,宽度 b=13∼12hb = \frac{1}{3} \sim \frac{1}{2}hb=31∼21h;次梁高度按 h=112∼116lh = \frac{1}{12} \sim \frac{1}{16}lh=121∼161l,宽度同主梁。
柱 :矩形柱截面尺寸 bc≥300bc \geq 300bc≥300,圆形柱 d≥350d \geq 350d≥350(抗震等级1-4级)。
板 :单向板厚度 h=l40∼l45h = \frac{l}{40} \sim \frac{l}{45}h=40l∼45l(≥60mm),双向板厚度 h=l50∼l45h = \frac{l}{50} \sim \frac{l}{45}h=50l∼45l(≥80mm)。
三、楼层与荷载定义
楼层定义 2根据构件布置完成标准层定义,确保层高一致1。
荷载输入 2包括楼面均布荷载、结构自重等,需根据实际工况选择计算模式(如模拟施工加载)5。
四、模型检查与优化
数据验证 2执行“数据检查”功能,查看几何文件和荷载文件是否存在错误,根据提示修正后重新检查3。
参数设置 5定义计算参数,如结构类型、材料特性、地震力计算模式(通常选“计算水平地震”)及是否考虑P-效应等3。
五、输出与验算
结果输出 2生成梁挠度图、柱节点内力图等,红字标注超限部位2。可执行“6梁挠度、柱节点验算”等命令进行专项验算。
注意事项 :建模过程中需反复调整构件尺寸,确保满足抗震规范要求(如轴压比、截面尺寸等),避免超限错误。PKPM建模顺序 - 360文档中心360文档中心
一、输入结构整体模型
轴线输入 2根据建筑平面图输入结构轴线,注意尺寸为 中心线尺寸 而非外轮廓尺寸1。需根据上一层平面布置增设次梁,且仅当楼层板、梁、柱构件位置、截面、材料及层高完全一致时,方可归并为同一标准层。
二、生成网格并定义构件
网格生成与命名 通过“网格生成”功能完成结构网格划分,并对轴线进行命名。
构件尺寸估算与定义
梁 :主梁高度按 h=18∼112lh = \frac{1}{8} \sim \frac{1}{12}lh=81∼121l,宽度 b=13∼12hb = \frac{1}{3} \sim \frac{1}{2}hb=31∼21h;次梁高度按 h=112∼116lh = \frac{1}{12} \sim \frac{1}{16}lh=121∼161l,宽度同主梁。
柱 :矩形柱截面尺寸 bc≥300bc \geq 300bc≥300,圆形柱 d≥350d \geq 350d≥350(抗震等级1-4级)。
板 :单向板厚度 h=l40∼l45h = \frac{l}{40} \sim \frac{l}{45}h=40l∼45l(≥60mm),双向板厚度 h=l50∼l45h = \frac{l}{50} \sim \frac{l}{45}h=50l∼45l(≥80mm)。
三、楼层与荷载定义
楼层定义 2根据构件布置完成标准层定义,确保层高一致1。
荷载输入 2包括楼面均布荷载、结构自重等,需根据实际工况选择计算模式(如模拟施工加载)5。
四、模型检查与优化
数据验证 2执行“数据检查”功能,查看几何文件和荷载文件是否存在错误,根据提示修正后重新检查3。
参数设置 5定义计算参数,如结构类型、材料特性、地震力计算模式(通常选“计算水平地震”)及是否考虑P-效应等3。
五、输出与验算
结果输出 2生成梁挠度图、柱节点内力图等,红字标注超限部位2。可执行“6梁挠度、柱节点验算”等命令进行专项验算。
注意事项 :建模过程中需反复调整构件尺寸,确保满足抗震规范要求(如轴压比、截面尺寸等),避免超限错误。PKPM建模顺序 - 360文档中心360文档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