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nsys Zemax | 使用 OpticStudio 进行闪光激光雷达系统建模(上)

软件: ANSYS
全方位数据报表
许可分析

许可分析

免费体验
识别闲置、及时回收
许可优化

许可优化

免费体验
多维度智能分析
许可分析

许可分析

免费体验
减少成本、盘活许可
许可优化

许可优化

免费体验

激光雷达(LiDAR)技术在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正迅速发展,尤其是闪光激光雷达作为一种固态解决方案,适用于利用微小且固态光学元件创建可检测的点阵列。这类技术在智能手机、笔记本电脑等便携设备上的应用日益广泛,能够实现面部识别、3D 映射等功能。在本文中,我们将探讨如何使用光学仿真软件 OpticStudio 对闪光激光雷达系统的发射和接受模组进行建模,并实现整个系统的集成设计。

系统背景与特征:

闪光激光雷达系统的运作基础是通过一组位于光源阵列(如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)前方的准直光学元件进行投射。这些元件将光源阵列的光线追踪至物理或动态场景中,随后通过一系列紧随的衍射光学元件(如光栅)在X、Y轴及对角线方向上生成多个光源阵列投影,形成一个3x3的网格布局。这一布局允许从光源阵列形成多个点光源的阵列,能够照亮目标区域,并供成像系统检测。

发射模块设计:

发射模块首先需要定义需求,与所用光源相匹配的准直光学元件选择至关重要。假设光源阵列的有效区域为1.6mm x 1.6mm,我们可以通过几何光学和衍射光学原理计算所需的透镜焦距,以确保在目标场景中光源阵列点有足够的尺寸。利用OpticStudio软件模拟时,假设光源阵列为0.94微米波长发射的NA 0.2光束,经过优化的设计可以在视野上产生准直输出。通过较小尺寸的塑料材料(如在“FlashLidar_Emitter.ZAR”文件中显示的)实现紧凑且经济的设计。

为生成投影模式,通过使用两个交叉的衍射光栅生成额外的投影,此步骤需要计算线性光栅图案的所需空间频率。最小允许的衍射角是视场水平半视场的两倍。通过调整光栅刻线间隔(例如,设置为0.17刻线/微米),以保证一阶衍射到的区域不会与零阶衍射重叠。

在进行灵敏性分析,确认不同衍射级别的光点不会相互叠加时,结合几何图像分析和多重结构编辑器进行分析。引入“填充”版的“SQUARE.IMA”(在所有OpticStudio安装中均可提供)来模拟远场视图中的光源有效区域有无潜在重叠,从而验证设计的正确性。

欢迎浏览: Ansys Zemax | 使用 OpticStudio 进行闪光激光雷达系统建模(上)


成像系统设计:

导航激光投影的深度信息需要一个成像系统对场景进行观察,通过计算每个光点的往返飞行时间(ToF)来转换为深度数据。基于之前计算的中心阶的半水平和垂直视场大约为4.57°,考虑到衍射模式的均匀分布,成像系统需要覆盖更广泛的视场,大约是中心阶视场的两倍(即9.14°),这意味着成像系统需要一个大约20°的视场。

考虑到激光雷达在消费电子设备中的应用,设计中优先使用小尺寸塑料件来实现紧凑型封装。模型中的透镜设计成大约30°36°的视角,以确保物理实现的可行,并适当地控制边缘厚度和元件之间的安装间隙。模型包括非球面系数以补偿球差,第三个透镜作为场镜改善畸变和场曲,并配备用于保护图像传感器的平板玻璃。

通过分析成像系统的光学性能,调查在100 lp/mm时的傅里叶变换模态传递函数(MTF)曲线,确认系统接近衍射限制能达到的光学性能。后续利用点列图在场景像面上观测到的光斑尺寸,以及通过序列标记为“场景像面”得以确认中心视场点的点到点的鲁棒性(RMS半径为2.089毫米),从而计算探测器上的光斑最终尺寸(大约6.2毫米),并与0.72 lp/mm的辐射密度(轴上MTF)对比,确定图像质量充足。

结论与未来工作:

本文提供了对闪光激光雷达系统的整体设计概念和利用OpticStudio进行模型构建的基础步骤。发射模块侧重于源光束产生的分布和重叠评估,而接收模块则关注最小光斑尺寸和MTF曲线以确保成像性能。未来文章将详细介绍包括封装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建模和设计,进一步展示如何将这些组件整合进一个实际的设备,实现从概念到物理产品的完整过程。

我们在分析过程中使用工具和技巧,以确保激光雷达系统在消费电子产品中的实现不仅仅是可行,而且实用、高效,并且能够满足设计预期的功能性和灯效需求。本文作为开始,开启对这一前沿技术深入探索的篇章。

index-foot-banner-pc index-foot-banner-phone

点击一下 免费体验万千客户信任的许可优化平台

与100+大型企业一起,将本增效

与100+大型企业一起,将本增效

申请免费体验 申请免费体验